诉源治理强调人民法院处理涉诉案件,既是化解矛盾纠纷,更是参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方式,从源头上、本质上化解矛盾,坚持以更高质量的人民司法,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近年来,疏附县人民法院积极发挥审判职能,坚持以更高质量的人民司法,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让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审理在前端,从而联动相关部门创新推出具有“疏附特色”的诉源治理工作机制。
“多元联动”+“司法确认”化纠纷

村民麦某家房屋的后门紧邻着村路出入口,邻居阿某占用了部分出口道路砌墙搭置起了门架和石墩,这种行为使得两家共用的出入口出行出现了严重受阻。麦某于是向所在乡镇的“矛调中心”(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求助,要求阿某拆除阻挡出入口的建筑,恢复出入口原状。而阿某则认为此处只是麦某家后门,其大门出门就是村中主干道,因此产生纠纷的通道并不是他家生产生活的必经之道。
考虑该案为相邻关系纠纷,如一判了之必将难以从源头化解矛盾,消除两家隔阂,且不利于执行。于是,该镇“矛调中心”工作人员便联系当地人民法庭法官一同调解,巡回处理该纠纷。经对现场实地勘查,听取同村群众意见,组织当事人协商,办案人员通过“背对背”做调解工作,向双方释明法律规定及邻里和睦的重要性。最终,在多方努力调和下,麦、阿两家重新确定了便道的路线及宽度,立桩定界,矛盾得以顺利化解。
“单打独斗”向“多元联动”转变。疏附县人民法院将调解工作置于党委政府格局大治理中,构建分层过滤、开放融合、网上网下、衔接配套的递进式多元纠纷解决体系。主动对接基层综治中心(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指派诉讼服务人员、速裁审判团队入驻该中心,开展司法确认、速裁快审,推动该中心实体化运行。
“感谢你们这些天为我们家的事操心!矛盾化解了,我心里的疙瘩总算解开了。”2023年5月22日,疏附县乌帕尔镇人民法庭以“多元联动”方式,共同化解了一起相邻权纠纷,当事人麦某不无感慨地说。这也是人民法院在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机制中,对“矛调中心”化解的案件进行的一次有效“司法确认”。
“多措并举”+“向前延伸”治未病
“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因为官司让你们之间成见加深,日后矛盾只会越来越多,我们给你们调解调解,既解决问题,又省心省时省钱,你们觉得呢?”在疏附县布拉克苏乡伊肯其英其开村的诉源治理法官工作室,村民阿卜杜克热木和邻村的帕提姆汗听了托合提的话,红了脸。两人因为放羊越界起了争执,继而动手导致阿卜杜克热木受伤,在赔偿问题上始终争执不下,无法达成一致。诉源治理法官工作室法官得知后,便使用诉前调解机制,以乡情、人情循循善诱,讲解法律规定,阐明利害关系,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并当场履行了赔偿款。
像这样的民事纠纷,在诉源治理法官工作室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县146个村(社区)工作室已经化解了670多件。
“诉讼断后”向“诉前化解”前置。疏附县人民法院把诉讼判后功能向纠纷萌芽“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司法资源下沉,织密解纷网络,促进基层善治,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加强与基层党组织、政法单位协调联动,就地参与纠纷化解,前置“诉讼化解”服务。
“能动司法”+“诉调对接”促治理

2023年7月22日晚,疏附县布拉克苏乡两村民阿某与麦某因田里栽种的果树苗一事引发口角,后麦某推到阿某,不慎从电动三轮车上跌落,导致阿某受伤。
阿某遂来到该村诉源治理法官工作室。双方就赔偿问题发生纠纷,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俗话说“邻居好,赛金宝。”邻里间本应和睦相处,但有两位邻居却因一点小矛盾、小误解,如果演变成了刑事案件,便让邻里之间永成形同陌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法官通过多方走访发现,该案系典型的邻里纠纷引发的纠纷案件,如果简单一诉了之,不但会加深双方积怨,还会产生负面社会效果。如何化解双方的矛盾,修复邻里关系,成了办好该案的关键。法官通过走访现场、查看受伤情况等,经调查得该案案发并非偶发,阿某和麦某在同一片土地劳作期间就出现了些许小摩擦,阿某不仅希望获得赔偿,还希望能通过本案的处理,彻底解决双方的土地问题,避免日后再次引发纠纷。
在化解案件中,法官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诉调对接”联动做法,通过剖析案件深层成因,找准矛盾纠纷焦点,平衡各方合法权益,协调自愿达成和解,运用释法说理化解纠纷,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疏附县人民法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实现从“化讼止争”到“少讼无讼”,是减轻人民群众诉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有力手段。近年来,疏附县人民法院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紧紧抓住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这个关键,以能动司法探索“一窗受理”、延伸解纷触角、加强源头预防等制度,自2021年以来,民商事收案数逐年下降,2023年收案数较2022年降幅达15.93%,诉源治理成效明显。